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宋之脊》
大宋之脊

第八章 活字印刷

“林大郎,你在里屋鼓捣啥呢?手腕咋了?”种谔望着揉着手腕走来的林平,不由诧异的问道。

“没啥,刚写了写书稿,写的手腕疼。”林平看了看种谔,接着又说道:“奇怪了,你怎么来了,你也向陆先生告假了?”

种谔告假自然是不可能告假的,况且先生说话又好、戒尺又很温柔、父亲的脚力度也刚刚好,告假也就不存在了,撑死也就是挨顿混合打罢了。

毕竟答应了书铺秦掌柜和种谔写书,林平自然不能一直拖着。

更何况,这也是未来的一条发财之路,林平若是偷懒,那就是纯粹和钱过不去。

当然,一旦印刷技术改良好,坐等写书,岂不是更为尴尬。

“杨书、杨婶,你们早点歇了吧,卖多少是多少,别累着了,等到我这营生起来,定能大赚一笔。到时候你们养老就行了。我先和种谔出去了。”林平向杨家夫妇说道。

“这哪行,闲下来就少赚不少钱,咱们好不容易生意这么红火,忙点也是好的。这不是还有几位街邻帮衬着,也不怎么累。你就该忙啥忙你的去。”杨婶向林平摆了摆手说道。

“好嘞,杨叔、杨婶那你们先忙着。”

”走吧,咱们现在去书铺。”林平扭头向种谔说道。

……

不大一会儿,林平和种谔二人来到书铺,此时书铺里,买书的人并不多,秦掌柜正在收拾摆放着书籍。

见书铺里又进了人,秦掌柜扭头一望,见是林平和种谔二人。连忙上前迎道:“林大郎,你来了,咱们何时开始?”

林平心中自然明白秦掌柜说的什么意思。于是回应道:“即刻开始。走,咱们先去工坊。”

秦掌柜看了看种谔,然后一副询问的神色又看了看林平。

“无妨,这位乃是我的好友,不会泄露坊中之事。”林平向秦掌柜的解释道。

“既如此,那便随我来吧。”说着,带着林平和种谔向后院走去。

原来秦家书铺前院是用来卖书和文化用具的地方,而后院还有三舍房屋,正北的房屋是用来居住的居室,东屋是用来印刷的工坊,而西屋则是用来囤放一些文具和印好的風雨文学院靠南的位置则是摆放了一口盛满水的水缸。

在此位置摆放水缸也是有讲究的。一则是古代建屋筑院,都有风水一说。北方建筑,居住的主屋往往是坐北朝南,南方属火,而水又克火,水缸摆放在南面,正合五行相克之道。其二是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摆放水缸也能起到及时灭火。

当然,像这种纸张多的书铺,摆放水缸更是必不可少。

未进东屋,林平拉着秦掌柜小声说道:“秦掌柜,咱这改良方法可是关系到将来书铺的买卖的,你这坊中待诏(注1)是可靠之人吗?别到时候随便被别的书铺挖走了。”

秦掌柜的说道:“放心,咱这书铺中的待诏都是我族中人,并且签下了约定。自然不能泄露,单单族约都饶不了他。”

“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林平一边说道,一边和林平秦掌柜进了工坊。

秦掌柜指了指一个年约四十,佝偻着身子,满手墨污的汉子介绍道:“这是秦明,家中排行第三,所以也叫秦老三。”接着又指了指一个三十多岁满手老茧的汉子说道,“这是秦经,家中排行老六,所以大家也叫秦老六。”

介绍完两人,林平与两人拱了拱手,见了礼。

然后,林平一脸呆滞的看向秦掌柜,说道:“你不会告诉我,你这书铺工坊就两个人吧?”

秦掌柜说道:“你以为呢?我这书铺又不大,书卖的也不多,老三负责刷墨和印刷,老六负责雕版。”

林平无语的说道:“好吧,那咱先开始吧。”

“其实我改进的方法就是,原本咱们的印版是一版一印,印一次就需雕一次版,浪费待诏们的时间不说,雕版过多,存放起来也颇为麻烦。现在,咱们用大小相等的胶泥,上面如雕版一样刻成反字后烧成陶体,等到用到哪个字的时候取出来,排到一起,就能印刷。不用时,将它们拆下来,下次印刷可以继续用。另外,比如‘之’字这种用的多的字可以多烧制一些。如果有损坏的陶字也需要及时更换。以免印刷出现缺字漏字。”

“方法倒是可行,但是这得烧制多少陶字,况且烧制的陶字如此之多,又如何从中挑选要用的字呢?”秦老三问道。

“虽说刚开始肯定要烧一些陶字,不过这些都是简单的烧制,并非需要烧制的如瓷器一般精美,自然投入的资金不会太多。至于说查字的话,可以按照《大宋重修广韵》里面中二百零六韵的分法,将字分为中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自分类,再按照字体简约放前、字体繁杂放后的顺序排列,等到我们用字印刷的时候,按照排好的顺序进行寻找,也就能迅速找到这些字了。”林平想了想回复到。

此时的发音毕竟和后世的有所不同,大宋官方编排的也有自己的韵目排序。所以林平并未想用后世的发音字母来代替这些韵目,发音的不同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像后世的林平读小学时用“外瑞古德”汉字来注very good 一样,也如一些人用“黑凤梨”注粤语“喜欢你”一样,注音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差,这些也会导致后学者发音错漏百出。

胶泥活字印刷必然有它的缺点,那就是胶泥毕竟是陶器,容易在加热受冷以及不断损耗中变形。但是如果用铅字印刷的话,前期的成本太大,并非小作坊能承受的起的。于是,胶泥印刷由于前期成本小,也就成了一种较好的选择。

果然,术业有专攻。

林平作为思路提出者,其实并没有印刷的经验,也就不能想的面面俱到。而秦老三和秦老六依据林平的思路又结合平时印刷经验,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使这些陶字排列平整,方便印刷。用哪些土质烧制陶字等等这些。

经过和林平的讨论商议后,改良印刷终于也形成了最初的方案。

林平和秦掌柜商议了接下来的具体改良措施后,秦掌柜又催促林平尽快交一些书稿。

实际上,想法往往在实践时才知究竟是否具有可行性,也就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时代的先行者方面,往往工匠是走在最前面。诸如毕升、莱特兄弟,手艺人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写历史,因为他们具有大量的经验累积,也具备改良的动手能力。

原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变过程中,这些具有大量经验原始积累的工人也就成了时代的先行者,“机器时代”的到来,是由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也因此,人类才开始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

……

离开书铺,林平考虑到秦家书铺印刷人数过少,于是向种谔询问了种家有没有懂得印刷的待诏,种谔自然知晓林平的意图,不过这件事情却是不敢满口答应,需得回家问过种世衡后才能回答。林平自然不知,种世衡其实早就打起了秦家书铺的主意,此时在书铺周围的暗处就有几个盯梢的观察着书铺的一举一动。林平向种世衡寻找工匠进入秦家书铺,种世衡自然会答应。

看天色还早,林平又回到杨记食铺开始了写书稿,身旁的种谔则是拿着林平写好的书稿在一旁读了起来。

“好一个,人情势力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种谔一锤墙壁,颇为愤怒的说道。接着又说道:“张翼德救了董卓,却没想到董卓却是个只看官位的小人啊。”

林平看了一眼种谔,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达官贵胄自然会受到大部分人的追捧,无可厚非。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许多人差的不是能力不比人强,而是缺乏一个机遇。一旦把握机会,就会一飞冲天。”

种谔心中默念,“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又看了看林平,难道说的是你自己?

见林平仍旧在奋笔疾书,种谔自感无趣,于是便向林平告辞。不过临走时提了一句种世衡想收林平为义子,希望林平心里有个准备。

林平来到这世,受杨家夫妇照顾,二人也是林平最亲近的人,若是林平认种世衡为义父,自然要问过杨家夫妇才能答应。

言及此事,杨广自然是欣然同意的,毕竟种世衡现在也是青涧城的城主,不仅领兵有方,而且善待民众,能收林平为义子,杨广也是感到颇为荣幸。

临近酉时,黑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食铺,拿起食物便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林平看着黑牛,笑着说道:“你这饿死鬼投胎啊,真是能吃啊!”

黑牛嘴里含着没咽下的食物,含混的回答到:“午后俺跟着一位护院学了些武技,当下不仅浑身酸痛,而且肚子也空的厉害,当真是饿极了。”

林平问黑牛学了什么武技,黑牛也没细说,只是说明天就知道了。

一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林平也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早睡早起,早早躺下睡了。

注1:宋代称呼民间手艺人为待诏或大夫,《水浒传》第四回:“智深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智深道‘兀那待诏,有好钢铁吗?’”

想到发书,被后世作家套路过的林平自然知道,书是不能一次发完的,一整本书的发行最好一册一册的发,才能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欣赏、去观看。

这和后世电影发布一样,先预告片发布,开发布会,炒作等等,之后才会上映。

“大郎在屋子里不知道鼓捣什么呢,好一会儿没见了,你进里屋找找。”杨婶回应道。

“好嘞,那您忙着,我去找下大郎。”说罢,正要往里屋走,却见林平正在从里屋往外走。

林平先是闭上眼睛,回想了一遍《三国演义》,然后迅速下笔,约莫过了一个时辰,才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写完。

午时方过,林平在杨记食铺和杨广夫妇二人随便吃了点饭菜后,便在食铺内开始着手写《三国演义》的书稿。

这也就是所谓的预热。

人都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半掩才最撩人。薄纱下面不仅遮盖的是诱人的胴体,更是人的欲望。

……

林平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摇了摇脖子,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写书也是一项力气活啊,读书学习哪有容易可言。

待林平将第一回的书稿晾干放好,食铺外面传来了种谔的声音。

“杨叔、杨婶,还忙着呢,林大郎呢?”种谔向杨广夫妇问道。

其实,这种发书套路民国以来就有之。

原先是在报纸或期刊上以连载的形式发布小说,金庸先生是其集大成者,当初开创的武侠小说连载,可以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后来凭借着网路的发达,书籍连载开始在网上进行,于是也就出现了网络写手。

种谔尴尬的一笑,不想在告假的事情上多停留,于是转移了话题,向林平问道:“你的书稿写的怎样了?你不是要去秦家书铺改良雕版印刷的吗?怎么还没去。”

林平笑了笑道:“你还没回答我,倒是问我了这么多问题。书稿得一卷一卷的写,哪能这么快写完。放心,等到书铺印刷出来,第一批书就让你看。”

林平磨好墨,铺好纸张,便端坐在石桌旁开始准备写书。青涧城最不缺的便是石板,俗话说:“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后世的青涧城因盛产石板而远近闻名。

林平的石桌也是采自青涧盛产的石板。

发书也是一样,待一步步引导读者深入其中,不能自拔,读者就会乐意一步步的追求,于是作者不仅提高了知名度,书籍也提高了销量,最后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