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唐有坑我来填》
大唐有坑我来填

第三章 念了一段定场诗

此时,老头讲的便是“勇秦琼舞锏服三军”。

自然是没有后世文书那么些个内容,毕竟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此时并不久远,过于详细的内情也并不好多说。

但老头说书时精力十足,将秦琼舞锏、射箭的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哪怕穿插入书中的鸟鸣都给模仿出来了。

还有个二楼,但是没上去,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形象。

张十三也没去多管,刚才且听小二说一会儿有先生来说书。

也看到茶楼中间的位置,有个小台,台上摆着一桌一椅,也确实像个说书的地方。

待得台上老头一段书说完,端起桌上的清水开始润喉,台下的茶客良久才从这番沉醉中醒来。

那店小二也激动的拿起柜台上的一个茶盘,在茶客间穿梭。

茶客们也十分上道的给起了打赏,不管是三瓜两枣还是什么,收获总也不小,不多时就到张十三这一桌。

老道自然是舍不得拿钱出来打赏的,便转头假装欣赏茶楼内的陈设。

店小二端着托盘,一脸期待的看着张十三,示意他多少给两个小钱。

张十三清了清嗓子,孩童的尖声调在不大的茶楼内还是很引人注目的:“师父,我看台上那先生说的可不怎地。”

至元老道还未来得及说些什么,张十三的话已如爆竹炸响,在茶楼众人中引起轩然大波。

几个常来茶馆听书的茶客激动的嚷了开来:“这是谁家小童,怎得如此无礼,董先生可是咱们营州城有名的说书先生。”

“对呀,咱们营州节度使老娘做寿,还请过董先生去涅!”

“……”

一时间茶客纷纷众说纷纭,若不是看这只是个未及总角的孩童,估摸有那么几个都要摩拳擦掌了。

店小二在旁边也是义愤填膺,但来者是客,一时间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柜台前的掌柜见众人跟开了锅一般,而那董先生也是茶楼的常驻,自然是需要维护一番,正准备开口。

台上的董先生倒是先他了一步。

董先生说完书以后,又恢复了之前老态龙钟的模样,此时慢吞吞的冲着台下按了按手,台下茶客也是很给面子,立刻停止了讨论。

“咳咳,你这小童倒真有一番意思,老夫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从学徒起做这说书行当也逾60载,倒是有近30载未曾有人说老夫不怎地了。”

董先生话说的很慢,几乎是晕吞吞的将话说完,言语中带着几分自豪,但是并不显傲慢。

张十三虽然本意确为挑衅,但也并非挑衅。

故而冲着台上的董先生拱了拱手:“先生此话不假,先生的书说得豪气万千,但听书听书,咱们也还得听个乐,若是只为豪情,而不为乐趣,岂非落了下乘。”

张十三这话其实说的有些不讲道理,虽然听书为了乐趣,但是古时更讲究内涵,若董先生这样的先生自然是不屑于去插科打诨,逗弄茶客的。

可是就有那种想找乐子的茶客听进去了:“是呀,咱们也得图个乐呀!哈哈!”

“图乐子,你去那姬馆,要多乐有多乐!”旁边也有那好事的硬要将话回怼回去。

只引得众人一阵哄笑,怼的人也尴尬,说的人也自讨没趣。

见有人被自己的话引得来了兴趣,张十三将注意力拉了回来:“非也,咱们找的乐子,也并非下流。如刚才那位客人说的,若是图那种乐子,直接去姬馆便可,不用来这茶馆。”

也是这北地民风彪悍,张十三一个半大孩童说着这样的言语,也并不算惹眼,最多引得众人又哄笑一番而已。

“我说的乐子,是言语上的艺术,引人深思,又让人发笑。不是才子佳人的温婉,也不似金戈铁马的豪情。”

“艺术,何为艺术?小郎可否为我解惑?”董先生来了兴趣,问道。

“小子无状,先生可否挪步,允我上台一言?”张十三看那董先生问话十分客气,于是便也客气的询问。

“来来来,我这说书台便交于你了。”董先生忙退到一旁。

张十三冲着身旁的老道比了个瞧好了的眼神,便在至元老道惊诧的眼神中,蹬蹬蹬跑上台。

台上去了个半大小童,台下的茶客们抱着看热闹的想法仍旧嘻嘻哈哈。

掌柜的见董先生并不阻拦,还主动让位,便也没去管这官司,自然仍端坐在柜台后面观瞧。

张十三也知道自己一个小娃娃贸然上台,台下的茶客并不会买账,也不管台下的嬉闹,只拿起醒木往桌上一拍,念了一段定场诗。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倒是挺好奇这年间说书行当都说些个啥?

果然没过多时,一个走路都需人搀扶的老头,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

这个时候自然并没有什么系统的《隋唐演义》的说法,更多的是说书人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自行改编的版本。

既然没有一个系统范畴,大部分人们也不知道故事到底怎样。那么说的好与不好,能否拟声绘色,惟妙惟肖,就都在说书人的一张嘴皮子上了。

而四川评书分“清棚”和“雷棚”,也就是“文案”和“武案”。

茶楼不算大,一楼有八张桌椅,倒是都坐满了。

那小二一见来人,忙冲过去将老头搀扶到台上。

没上茶,给摆了壶清水,便退至一旁,也不出门,看样子也是想蹭着听上一段。柜台前的掌柜也只当没有看到,默许了小二的行为。

张十三忍不住点点头,这古代的说书艺人倒是挺有职业操守,这就进入状态了,就不知他会说些什么内容。

顾名思义“清棚”讲的就是些才子佳人之类的文事,而“雷棚”自然便是武功、战事之流。

想来川渝评书传到这边关营州之处,而边关之地偶有战事,说书人们常讲的便自然偏重热血的驱逐犯边外族之类的“武案”了。

果不其然,台上的老头竟直接说起了类似清代成书的《隋唐演义》的故事。

醒木落桌嘡啷一响,台下客人止声不再言语,纷纷抬头看向台上的老头。

此时的老头也不负刚才那昏聩的模样,脸上神情突变,眼中精光一闪,清了清嗓子,便要开讲。

光那些个口技的模仿,已经足以使得台下的茶客们如痴如醉,毕竟这个时候也没电视机呀,百姓的娱乐生活还是非常单调的。

张十三听了一会儿,心中便大致有了计较。

据传,川渝说书人这个行当正是始于唐代。

而川渝两地自古便是一家,所谓风俗民情基本一致,所以传统的重庆评书是属于四川评书的范畴。

那老头看起来睡眼惺忪,一副一碰就要倒的模样,眯缝着眼看了看台下的客人。伸手取了桌上的醒木,往桌上一拍。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