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37章 身德并重 扬名显亲

行孝不是只停留在不毁伤其身、不毁伤其德,还要进一步的提升,所谓“成立其身”。这是什么?立大志,做圣贤。立身行道才能使善名发扬于后代。像我们现在提起孔老夫子,没有人不赞叹、没有人不恭敬,都知道这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也是父母所生,讲到孔子必然会想到他的父亲叔梁纥,必然会提起孔母。还有孟子,孟子是亚圣,孔子是至圣,孟子效法孔子,他也做圣贤了。提起孟子,自然也会提起孟母。所以,让父母得到光荣,这是孝行之终。

因此,真正大孝叫显亲,让父母名誉显耀于历史。这不一定只有帝王才能做得到,平民百姓都能做到。《二十四孝》里面有帝王,像舜帝、周文王、汉文帝,这些是皇帝;也有平民,像老莱子,身为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够为了悦亲,故意扮成小孩子的样子蹦蹦跳跳,讨父母的欢心,真是至孝,这是平民尽孝;曾子也没有做大官,也不是帝王。所以,真正能够把孝道做到了很纯,父母的名声照样能够得到显耀,甚至比帝王的名声更为显耀。

我们看完一部历史,能够记得起的皇帝的名字并不多,除了少数政治清明德泽天下的,大概只会记得每个朝代开国的皇帝和最昏庸的末代皇帝。但是讲到《二十四孝》的孝子,我们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必定还会提起他的父母,这就是让父母得到了光荣,这叫扬名。

邢昺云:“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所以行孝,必定是要让自己的德行达到圆满,才能够真正做到扬名荣亲。如果达不到德行圆满、扬名荣亲,那不可以称为尽孝。为什么?因为立身没有圆满。我们看儒、道、释三家的圣人,孔老夫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他们都不是皇帝,也不是大官,他们都是教育工作者。孔老夫子曾经周游列国十四年,很希望谋取官职,来推行周公之道,未能如愿,最后他自己收取学生,教化大众,成为大教育家。老子更是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留下一部《道德经》垂世。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太子,可以做国??,但他弃位出家,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即办学讲经三百多场。

这三家的圣人都为我们昭示,圣贤教育的工作,是真正的行大孝,是最利益大众的一种工作,是立身、立德都达到圆满的工作。

邢昺《正义》:“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先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

《礼记·祭义》云:“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很完全的身体就要完全的回归天地。让身体得以保全,这叫孝。这是从身体上讲“不亏其体”,可是德行比身体更重要,不辱其身,这叫做全。所以全而生之,父母不仅生我们的生命,而且随着生命的产生,同时就有了慧命。慧命就是我们德行、道德的生命,我们灵性的生命,我们也要懂得保全,不能够亏辱。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