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78章 志道修德 回归本性

“道”,我们在《孝经》概要已有所解释。它是宇宙的本体,就是心性,老子说的“道”,跟夫子“志于道”的“道”,是一个境界,都是圣人所追求的。圣人立志就在于“道”,就是找回心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宇宙的本体,也就能够跟宇宙合一。

儒家讲的“志于道”,就是佛家的“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度众生的心,成佛就是得道了。得道了,众生就度尽了,也就是夫子说的“天下归仁”。“天下”的意思很广,不只地球而已,圣人心目中的天下,是指整个宇宙。整个宇宙的众生都归仁,那就是众生都得到幸福美满了。所以夫子的志向也是这种境界。

“道”,虽然无形无相,如老子所说:“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办法接触到,这是心性。但是,它是万物的本体,它能够现相,现的相就是“德”。

“道”显现在五伦关系上,就表现出“五伦十义”,我们把“五伦”作为道,“十义”就是德。实际上,五伦已经是现出的相。“父子有亲”,“父子”这是五伦中的关系,“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义”就是德;“夫妇有别”,“别”就是德;“长幼有序”,“序”就是德;“朋友有信”,“信”也是德。

我们虽然没办法用六根接触得到,但是,可以“据于德”,“德”,我们是可以修的。修德自然能够见道,夫子说:“志于道,据于德。”“据”就是把持,靠修德来悟道、入道。夫子在这里,把道德之意开显出来。如《孝经》所讲,德行就是道德之行。

邢昺解释唐玄宗的“德行,谓道德之行”,也是用《论语》“志于道,据于德是也”。夫子在《论语》上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邢昺用“道”和“德”,来解释“道德之行”。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