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第7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1

(一)兵役制度由原来的“世兵制”变为“募兵制”,而且以儒学作为建军之“魂”。

八旗是清朝的基本军事力量,政权掌握在满族手里。如果没有太平军就没有后面的那些人,包括曾国藩,最多也就和纪大烟袋、刘罗锅一样,是一个很不错的文人。对国家的统治者来讲,安全比理智重要,你给他打急了他也就不要脸了。怎么说安全比理智重要呢?1852年8月曾国藩去江西主持乡试,走到半路听说他老母亲死掉了,要回家守丁忧三年,皇帝也批了,那赶紧走人吧。1852年年底这时太平军已经兴起但还没成气候,1853年1月份就成气候了,八旗和绿营没力量,咸丰皇帝就想辙,办团练。各地都在弄,皇帝也不要脸了,顾不上讲礼了,不让曾国藩守丁忧了,曾国藩就出来了。什么是军事思想呀?就是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林则徐有,比如中国近代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就是林则徐挑起的,然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都有自己的军事思想,他们的军事思想比较重叠,比如说练兵严,李鸿章也主张练兵严,强调训练为重点,装备是突破口。太平军也有自己的军事思想,关于军事活动的理性总结,当然也有后人帮他总结的。但像孙子这样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而且独树一帜的基本没有。

中国武学后来就不发育了,哪能叫你弄武学呀?你想干什么?造反那?在封建专制下武学是不发育的,而且武学最发育的时候是往往国力最弱的时候,宋代是武学最发育的时候,《武经七书》就刊定于宋神宗时。哪能发展武学呀?因为中国没有安全需求。作为一个政权的安全需求,由于我们地理环境的限制,主要是内卫。地理环境北面是大漠呀,南面是大海呀,在舟马时代那是天然的屏障。俄罗斯是什么时候过来的?雅克萨之战还是打个平手,《尼布楚条约》还是个平等的条约,那是17世纪的事。在17世纪前中国政府可以高枕无忧,他不用担心外军入侵。天朝之大,物产丰盈,恩泽四方。他不打别人就好了,他也不会打别人,为什么?他是个农耕民族。一个是农耕民族对外入侵和游牧民族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内卫,主要是内卫。镇压个农民起义,镇压个王公贵族的叛乱呀,维护祖国统一呀,镇压准葛尔、罗布藏丹津等。一个国家内卫和进攻反映在军事思想上就是防御作战还是攻势作战。不是说内卫就没进攻,而是说他基本上是防御型的。别出事儿,他不往外打。

是现实逼迫清政府必须变革,必须要有一种国家安全意识。为什么是防御型呀?前提呀就是地理环境。没想到从大海上人能游上来,那个时候的人认识不了海,大海怎么还有人上来呢?上来后,一打一个准儿。弄清楚后要加强海防。要巩固海疆就有一个问题了,发展海军。我的研究生就要写这个问题,我昨天给他提出问题了,海军这个军种的特点,你说中日近代海军建设走的不同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但这种写法各地已经写滥了,很多人都研究过,你想到没想到过海洋与海军的特性,海军是个攻势军种呀,他和陆军不一样呀,在世界性的强国中海军都是往外走的,没有人拿海军进行防御呀,发展海军的目的就是将国家的意志投送到远方。而农耕民族可以用马防御,海军不是农耕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海军这个军种的特点就是攻势。现在为什么美国对我们有航母表示担心?解决台湾用不着航母,你要航母干什么?他马上就想了,你在挑战他的权威。只要把国家的注意力放在海军上在对方来看你就不是防御型的。

回过头来,清政府用一个攻势的兵种,指导思想却是防御型的,矛盾就矛盾在这。现在就可以解释一个现象,海军一开始发展很快,因为他本身是买呀,我从英国、法国、德国买,买完了,你用它干啥呀?一看够用了,防御用不着那些东西,防御严格意义上岸炮就行。你过来我就打沉你。海军发展的速度就慢下来了,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没发展,才有了银子挪到颐和园的事儿,因为在清政府看来这没事儿呀。你从这方面谈,西太后是何许人也?中国最高领导者,当家人呀,她就是卖国?我不信。你听说过没事希望自己败家的当家人吗?她也不想中国越来越弱。西太后不是卖国,至少主观无此故意,是观念的问题使她对事物认识错了。

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

再回到说团练,我方才说是兵役制度的改革的序幕,这清政府除了八旗、绿营,又有了团练,团练是募兵制,招募来的。但是那个时候不是现在这样的概念,全国普遍的兵役招募制,你说现在各省征兵之后,由各省省军区过去把这帮人向全国各地分发。河北的去当兵,你保不齐就分到新疆或者分到北京来,很少就近分配。除非你当武警,武警正好在你那招。你比如说河北武警总队或者消防队,消防队一般都是本地的,如果大部队招兵就是全国各地分发。而那个时候就是湘湖子弟就在湖湘当兵。那么说他以地域来招。他看透了八旗这帮东西不能玩,油滑子弟没事架秧子的事,根本不能打仗。油滑子弟不行了,所以说他就招些淳朴的山民。这个军队啊,晚清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对国人都是教训,必竟是在这片黄土发生的事情,文化啊。

西方有一个创新思维大师叫德波诺,他说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反映性的惯性思维,缺少设计思维,所以说中国很善于借鉴过去的一些经验。他对中国的文化有两句话,一是中国文化传统性、顽固性很强,同时划分中国军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坍塌它结束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军事制度,有什么阶级的政权就有什么阶级的军队;第二部分就是军队组成的那种有意识的、有思维的人,他在谋划谋事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中国传统的设计模式去体验过去的历史。尽管时过境迁了100多年了,今天有很多事,在过去“何其相似之乃尔”。你比如洋务运动,我们说洋务运动之所以垮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就是错误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像日本脱亚入欧,日本一开始就脱亚入欧。我写了一本书,一开始就写了日本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人家东西只要是好的,就拿过来学习,对于学习别人好的东西是不遗余力的,也有加工成份。中国不行,你看日本去外国买军火、看军火怎么用、怎么做。李鸿章买军火,这东西多少银子,然后就砍价。他不想别的,只想价钱。日本人不行,他琢磨这个事情。这是两国的思维不一样,文化思维的顽固性很强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时清政府是统治者,他毕竟是给清政府当官啊。同时李鸿章也是那样,不那样做不是自己给自己安个炮筒子吗?他也不行啊。那不是招杀身之祸吗?想把清政府推翻了,那是绝对不行.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